您的位置:

伏牛山的茱萸

小道蜿蜒,参树成行,这里是位于宛西制药山茱萸基地里的西峡县二郎坪镇栗坪村村口。一条小溪旁,几株千年的银杏下,是村民们自家盖起的小洋房。孩子们在树荫下玩耍,摩托和私家车闪烁着川流不息。这里只是一些普通药农们的家,而生活的巨变都源于四面山坡上遍植的山茱萸。


01 山中茱萸年年知为谁生
莽莽伏牛山是长江、黄河、淮河三大水系分界线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保存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自古就被称为天然药库。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经方中用的中药材就大部分取自伏牛山中。而《本草纲目》所记载的1800多种中药材,在这里竟然可以找出1300多种。自古生活在这山多地少的贫瘠腹地的村民们,在依靠着几分薄田果腹的同时,大多依靠着挖掘和采集各种中药材来贴补生活,他们是天然的药农。
在伏牛山的浩瀚药材中,尤以山茱萸最为量多质优。据当地的村民说,多年以前,山上的茱萸基本都是野生的,一到秋天,便挂满了红彤彤的茱萸果,有部分村民会采摘上好的山茱萸,走几十里山路到西峡县去售卖,而更多的村民只是采少量滋味酸涩的小果子泡进烧酒里,作为滋养身体延年益寿的药酒。大量的山茱萸树只是寂寞地重复着花黄、果青、挂红、凋落成泥的生命仪式。


02 橘生淮南则为橘  生于淮北则为枳
传统中医药,讲究的就是药材地道。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因此地道产地出产的药材才最符合药力的要求。很多老中医在开处方的时候,都会写上怀地黄、川芎、杭白菊等标明地域色彩的药物,这正是对于药材地道的严格要求。
今天的栗坪村已经成为了仲景宛西制药20万亩山茱萸基地的一部分,村子里的人基本都成为了药农,而整个西峡县从事药材种植的农民已经超过了20万人。除此之外仲景宛西制药还分别在原产地建立药材基地,比如河南武陟的地黄、河南温县的山药、安徽南陵的牡丹皮、安徽岳西的茯苓、四川彭山的泽泻。平常为药农们提供技术支持,丰收季节则优先收购产品,一切都是为了“药材好、药才好”的承诺。


03 山茱萸的丰收
现下已是初秋季节,栗坪村药材基地的药农们扛着锄头、手持镰刀在为山茱萸垦复除草,望着满山的山茱萸,农民们乐滋滋的,今年的山茱萸应该说是丰收在望。中药非常讲究“采收合时”,因为这也直接决定着药材的药效:有歌谣云“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六月当柴烧”。
山茱萸的成熟期大概在10月前后,如果是晚两月到此,便能一睹繁忙的收获景象了:漫山遍野的红色茱萸果,每家每户手工摘茱萸。灵活一些的年轻人在树上穿梭着,而年纪大的则在家里“捏枣皮”——也就是手工去除茱萸核。据药农们说,一人一天可以摘完一棵树,一棵树能产出10多公斤茱萸,而一公斤药材则可以卖出七八十元甚至近百元。这些曾经自生自灭的果实,已经变成了当地药农们致富增收的宝贝了。

新闻资讯